各小區健身器材合理分配使用資源
各小區健身器材合理分配使用資源
隨著國家推行加快健身休閑產業、精準扶貧、體育健身惠民等一系列措施的推進、很多貧困村新農村建設、都修建了運動場地、體育器材也配發到鄉村、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各種體育健身器材、體育設施、運動器材、等運動、隨著健身便利化提升,飯前飯后練一練,成為不少城中村民的生活方式。
近年來,河北通過新修自行車道、擴建公園健身跑道、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等系列舉措,在擴大健身人群、激發群眾健身動力領域成果豐碩。但健身便利性與普通群眾的運動積極性密切相關,健身圈畢竟比到更遠的體育場館健身更便捷。
在全面小康進程中農村健身領域補短板已得到重視,而城市人均健身器材、場館數量平均值可能相較農村高,因此一些問題可能會被忽視。如一些地區體育場館逐漸呈現城郊化趨勢,小區健身器材數量萎縮等,這些問題雖然“被平均”后都不再是問題,但如果不重視、不改變,群眾健身積極性必然受到影響。
與東部地區相比,西部全民健身領域本就底子薄、資源少,在不能沒有健康的全面小康進程中,群眾全民健身領域的獲得感更應得到重視。
要防止全民健身短板再度向城市轉移,首先要明確全民健身并非體育部門一家的事,沒有部門合力,不使組合拳,健身器材進小區、社區,提升健身器材便利化水平等民生實事很難辦好。如健身器材進小區需要規劃、住建部門加強規劃審批,需要體育部門根據實際進行針對性調配等。
其次,應對小區及周邊戶外健身器材安裝、維修、保養等責任予以明確,防止健身變“傷身”,同時,加大居民區附近中小學體育設施的開放力度,提升健身便利性,彌補場館不足或距離居民區較遠尷尬。
建議在對人均體育場地等平均性體育指標進行考核的同時,將“五分鐘”“十分鐘”健身圈打造、群眾健身便利性等納入指標考核,確保群眾能夠便捷健身。